鼎久生技有限公司
Languages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 最新消息
    NEWS
    • 公司最新消息
    • 媒體報導
  • 關於鼎久
    BRAND
    • 關於鼎久
    • 研發核心團隊
  • 系列產品
    PRODUCT
  • 購物須知
    SHOPPING
  • 購物車
    CART
  • 牛樟芝學堂
    CLASS
  • 會員專區
    FOR VIP
  • 業務專區
    BUSINESS
  •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Languages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Q28:牛樟芝正確學名的爭議

  • 首頁
  • 牛樟芝學堂
  • 牛樟芝問答集(一)

牛樟芝學堂

  • 認識牛樟芝
    • 牛樟芝的簡介
    • 認識牛樟樹
    • 牛樟芝 v.s 靈芝
  • 瞑眩反應
    • 什麼是“瞑眩反應”?
    • 食用牛樟芝後,可能產生的“瞑眩反應”
  • 牛樟芝問答集(一)
    • Q1:牛樟芝是什麼?
    • Q2:牛樟芝含有哪些重要生理活性成份?對人體有何好處?
    • Q3:牛樟芝有哪些栽培方式,各有何優劣?
    • Q4:牛樟芝子實體、固態菌絲體、菌絲體成分上有何差別?
    • Q5:牛樟芝的安全性?
    • Q6:如何購買牛樟芝食用產品?
    • Q7:市面上所售的牛樟芝有哪些食用產品與衍生產品?
    • Q8:牛樟芝是否有毒?
    • Q9:何謂「 90天餵食毒性試驗」?為何要做這個試驗?
    • Q10:牛樟芝子實體有哪幾種萃取法?何者為優?
    • Q11:任何人都可以吃牛樟芝嗎?有何禁忌?
    • Q12:食用牛樟芝應注意哪些事項?
    • Q13:食用牛樟芝後會有哪些反應?
    • Q14:為何食用牛樟芝後沒有明顯改善的效果?
    • Q15:每家牛樟芝廠商都自誇產品最好,該如何選購牛樟芝產品才好?
    • Q16:健康的人需食用牛樟芝嗎?
    • Q17:請問正在做化學治療的癌症病人,可以食用牛樟芝嗎?
    • Q18:牛樟芝是否越老越好?
    • Q19:牛樟芝若食用過量,對身體會有傷害嗎?
    • Q20:抵抗力弱、免疫力差,食用牛樟芝可以改善嗎?
    • Q21:野生牛樟芝比較好嗎?與人工栽培的牛樟芝有什麼差別?
    • Q22:牛樟芝產品所標示的「三萜類」成分愈高,是否代表效果越好?
    • Q23:牛樟芝產品所標示的「多醣體」成份越高,是否代表品質越好?
    • Q24:下班後經常感覺疲累,也常須應酬喝酒,難免擔心肝臟會出問題,請問食用牛樟芝有保肝功效嗎?
    • Q25:請問食用牛樟芝會有「副作用」嗎?
    • Q26:請問痛風的人可以食用牛樟芝嗎?
    • Q27:請問什麼樣的人適合食用牛樟芝 ?
    • Q28:牛樟芝正確學名的爭議
    • Q29:樟樹有哪些種類?如何識別?是否適用使用來種植牛樟芝?
    • Q30:牛樟樹擁有哪些特性?
  • 牛樟芝問答集(二)
    • 鼎久產品問答集
  • 牛樟芝法規問答
    • Q1:為何要求牛樟芝原料或產品進行90天餵食毒性試驗
    • Q2:依「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需進行90天餵食毒性試驗之牛樟芝原料範圍為何?
    • Q3:業者是否直接提供牛樟芝產品之90天餵食毒性試驗報告,供衛生福利部備查?
    • Q4:「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公告後將於何時正式實施?
    • Q5:牛樟芝原料若於實施日期後未依「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檢具相關資料送衛生福利部調查,是否有相關罰則?
    • Q6:牛樟芝食品若於實施日期後未依「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標示警語、原料使用部位及其培養方式,是否有相關罰則?
    • Q7:凍乾之牛樟芝液態培養物90天餵食毒性試驗報告,可否可作為牛樟芝培養液備查資料?
    • Q8:牛樟芝原料已通過備查,製成之產品是否需要申請備查?
    • Q9:坊間牛樟芝椴木栽培子實體使用之樹種多樣,所培養之牛樟芝子實體安全性不明,是否有相關規範?
    • Q10:牛樟芝原料90天餵食毒性試驗報告,是否有指定執行機構,試驗應如何進行?
    • Q11:政府是否編列預算,補助業者進行牛樟芝原料90天餵食毒性試驗?
    • Q12:牛樟芝複方產品若已取得「健康食品認證」,該項產品牛樟芝原料是否要進行備查?或另外進行90天餵食毒性試驗?
    • Q13:依「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提出牛樟芝原料備查資料時,牛樟芝原料之詳細加工或製造過程、規格等資料,包括哪些項目?
    • Q14:牛樟芝原料備查需要提供資料之查檢表?

1990年,中國大陸學者臧穆博士,與臺北醫學大學蘇慶華教授,曾經發現過一種靈芝Ganoderma comphoratum,發表於「雲南植物研究」,因其宿主為香樟木(Cinnamomum comphora),故稱之樟芝,恰巧與牛樟芝的俗名相近,使得牛樟芝也被誤認為靈芝,但是其模式標本(存放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院,編號HKAS22294,其中有詳盡之描述,包括特徵描繪圖,菌絲的特徵,該靈芝新菌種之孢子為雙層壁,且其表面具有突起。)描述的全文,與真正的牛樟芝完全不同。

1995 年,張東柱博士與周文能博士於英國真菌學研究期刊「Mycological Research」發表,將牛樟芝發表為薄孔菌屬 Antrodia之一新種,命名為Antrodia cinnamomea,指定放置於台灣林試所之TFRI 119號標本為其主模式標本(Holotype),並將標準菌株存放於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BCRC 35396)。  文中詳細描述牛樟芝子實體及培養的無性世代形態特徵及其他培養特性,並註記該菌之寄主為牛樟樹(Cinnamomum kanehirai)。

1997年吳聲華博士等檢視前述一模式標本HKAS 22294及前述二模式標本TFRI 119後,認為兩者是相同菌,但因臧穆博士與蘇慶華博士(1990)先發表,具有命名先取權,不過亦認同張東柱博士與周文能博士(1995)之意見,認為牛樟芝應屬於薄孔菌屬Antrodia。於是吳聲華博士等(1997) 於「中研院植物學彙刊」發表,認為應採用Antrodia為屬名及保留Ganoderma comphoratum之種名,並更正原先拼字錯誤而發表新組合名 Antrodia camphorata。其模式標本仍指定為HKAS 22294。

在2004年,張東柱與周文能兩位博士在「中研院植物學彙刊」提出應回復使用Antrodia cinnamomea為牛樟芝之學名。其理由為吳聲華等(1997)檢視臧穆博士與蘇慶華博士 (1990)發表之Ganoderma comphoratum模式標本HKAS 22294時,指出該標本由兩種不同之真菌組成,一為靈芝(Ganoderma sp.)、一為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 


而根據「國際植物命名規約」(McNeill et al., 2006),當學名所使用之模式標本包含超過一個物種時,該學名所指涉之對象必須是該標本中最能夠與原始描述相對應之部份。由於臧穆博士與蘇慶華博士 發表新種Ganoderma comphoratum時,所指涉者是該描述標本中之靈芝部份,而非牛樟芝部份。因此認為張東柱與周文能兩位博士於1995年之發表應為牛樟芝第一次有效(effective)及正當(valid )之發表。

2004年,吳聲華博士等發表世界新種臺芝屬(Taiwanofungus),研究報告認為牛樟芝的LSU rDNA序列分析結果與Antrodia和Antrodiella的親緣性並不接近。應該將原本所歸屬的薄孔菌屬區分出來,並將牛樟芝歸類在新屬之中,即為臺芝屬(Taiwanofungus)[5]。余知和博士等學者在《Botanical Studies》發表《分析核糖體大亞基核酸序列研究薄孔菌屬(Antrodia)種類與相關分類群的系統關係》,又研究了臺芝屬的分類[6]。同年,2010年真菌字典(Dictionary of Fungi)、真菌銀行(MycoBank),修正牛樟芝名稱為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
而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聲明的模式表準有二,TFRI119及HKAS22294,關於目前正式學名之爭議。

根據臺灣特有藥用菇 牛樟芝(菇)的正確學名一文所述:臺芝屬目前無足夠理由成立新屬,理由如下:
由生物解剖型態的性狀特徵,無足夠理由成立成立新屬,薄孔菌屬(Antrodia)目前仍然在研究中,包含吳聲華博士自己的文章中已經明言(牛樟芝缺乏與他屬明顯不同的單一特徵可作為屬名的來源)。分子生物學角度的研究,目前爭議仍然很多,包含牛樟芝DNA的分子序列親源關係之研究仍在多方進行中,亦出現不同之見解。

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聲明的模式標準有二,TFRI119及HKAS22294,但是HKAS22294確定不是牛樟芝,所以這個命名,並無法成立。最後可確定最正確及最合理之學名應為Antrodia cinnamomea。此學名較符合「國際植物命名規約」之命名原則。
  • WeChat
GO
本站是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  
Design by 米洛網頁設計
(0)
共
0
元
購物清單
前往結帳